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焦点 > 从心理学的角度,如何解释人需要认同感? 正文

从心理学的角度,如何解释人需要认同感?

2024-04-27 15:20:26 来源:法外施仁网 作者:知识 点击:221次

从心理学的角度,如何解释人需要认同感?

你好


心理动力学认为,从心"人需要认同感"起源于九种心理需求和动机:


1、理学镜映需求:自己的角度何存在、感受,解释希望被看到,人需认同以支撑自恋

2、从心夸大需求:自己的理学能力、成果,角度何渴望被认可,解释以支撑自恋

3、人需认同自体客体混乱(又称失区别):混淆了自我和他人的从心感受与需要,沉浸于自我中心式的理学满足

4、自体过于薄弱:难以承受他人的角度何不同意见,要么刻意迎合他人,解释要么过度索取他人的人需认同同情

5、以外部控制防御内心的冲突:过度地解释、不太必要的澄清,以避免体验到自己言行或想法中的不一致

6、情感隔离:不善于体验情绪、情感,试图以认知层面的认可、同意,来替代情感上的支持、认同

7、自卑情结:以他人的认同,来支持自己的价值感

8、面子情结:以他人的表演,来支撑自己的价值感

9、权力情结:以整齐划一、万众膜拜的场景,来支持自己的权力幻觉


家庭主妇为家人煮了无数次饭,只有家人吃得开心,大家都夸“好好味”,自己的付出才有意义。电影《大富之家》剧照。


完整回答


日常生活中,每个人或强或弱,都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,被他人所认可、认同。

为得到他人的"认同感",

有的人,拼命读书,练就出色的口才;

有的人,节食健身,保持傲人的身材;

有的人,费劲口舌,争取他人的同意;

有的人,一拍桌子,不问你信不信,就问你服不服······


总之,每个人都在寻找他人,或直接或间接的认同。

当我们试图弄明白"这一切到底都是为了什么",不同的心理学流派会给出不同的解释。

而心理动力学认为,"人需要认同感"起源于九种心理需求和动机,具体如下:



最表层的,寻求他人认同,仅仅是不想被忽视,能有点儿"存在感"。

他们不用站在C位,但是也不希望自己成了被忽视的"孤儿"。

就像小男孩在床上翻个跟头、小女孩自己洗了手,希望被家人关注一下。

小家伙们喊:“妈妈看我,还能做这个”“”爸爸看我,我要做那个”。

这时,父母只要带着微笑,回应一声:"诶,你真棒!"

他们就“咯咯咯"的,笑个不停。

这些都是为了从照顾者/他人的镜映中,看到了"自我的存在"。

这是最朴实的人际需求,无论多大年龄,我们都会渴望被人看到。

只为了"我存在,你深深地脑海里,你的梦里,你的心里,你的歌声里~~"。


他人在我们的心中存在,我们也渴望在他人心中存在。曲婉婷《我的歌声里》剧照。



被人关注后,如果没什么才艺,很容易让自己和他人觉得无聊。

没关系,受到关注的小男孩从翻跟头,逐渐开始学武术、学体操;

被镜映的小女孩从洗手、穿鞋,逐渐也开始收拾家、给自己的洋娃娃装扮起来。

从这些力所能及、却充满想象力的活动中,孩子们体验到和体育明星、时装设计师、资深艺术家类似的价值感。

而成人也是如此,今天做小生意,盈利一千元,而受到客户的五星好评,希望朋友们都夸奖夸奖自己——这是要融资、上市,列入福布斯财富排行榜的前奏。

且不管以后是不是真能上市吧--今儿个就是今儿个,要好好庆祝庆祝,享受一下众人的赞赏。

无意识的夸大需要、自嗨是一部分原因,更重要的是获得他人的夸耀,然后支撑自己的自恋。


范小兵给自己的工作、现状贴金,为的是产生和乔布斯、比尔盖茨一样的满足感。电影《父子雄兵》剧照。



婴幼儿阶段,母子完全生活在一起,孩子们还没发展出清晰的人际边界。

随着自身生理的发育、认知能力的发展,以及母亲照顾中不可避免的疏忽和挫折体验,慢慢会让孩子体验到:

什么是自己可以掌握的世界——自我;

什么是自己无法掌握的世界——如妈妈/爸爸/哥哥、姐姐/陌生人。


在此过程中,也逐渐从"绝对的自我中心",走向"自我中心"和"客体中心"的灵活切换。

比如,在自我中心的视角中,觉得"自己吃饱了,意味着妈妈也吃饱了";

而在自我中心和客体中心可以切换的视角中,他们会理解:”自己晚上不困,想继续玩玩具,不代表爸爸也一直不累、激情高涨"。


这些适度的受挫感,协助孩子发展出对世界现实的看法,和大体合理的预期。

而父母过度溺爱的孩子,往往到了成年期,还保留了较多自体客体的混乱。

比如,初入职场的年期人以为"我觉得这件衣服适合我,因此,大家也都会觉得这件衣服很好,而且纷纷给我的朋友圈点赞、好评"。

这时候,他人的认同感,要么是自己的臆想,要么是周围人还在哄着TA,有意无意把TA当成"巨婴"在养。


末代皇帝虽然已经退了位,但在皇宫中,依然是说一不二的存在。十岁的孩子了,一方面还在吃奶,需要奶妈来爱。另一方面却虐待奴仆,毫无同情心。堪称“巨婴”。电影《末代皇帝》剧照。



每个人从自己吃饭的口味、穿衣服的风格、欣赏艺术的品味,直到自己表达观点、独立做事的气度,都会逐渐沉淀为自体感。

即,无论走到哪里,无论什么情况下,都相对明确,也自我认同的性格内核。

但是,有的人由于照顾者镜映不足,父母过于强势,以及多子女家庭等原因,个体化的经验积淀严重不足,影响到自体的凝聚与稳定发展。

这样的人,成年后即便可以经济独立,情感上也依然较为依赖。

表现为,总是没什么个人想法,也难以独立做出决策,更谈不上付诸实践,发展个性化的生活风格。

他们小到衣服穿搭、发型头饰,大到职业选择、组建家庭,都反复寻求周围人的认同。

似乎周围人的认可、认同,比他们自己怎么看更重要。

自体过于薄弱,让他们害怕为自己的生活体验负责,总觉得"我好可怜,我好弱、好弱,求你可怜、可怜我吧"。


对自体感薄弱的松子而言,好不容易有个喜欢自己、愿意和自己在一起的人。无论他年龄多小,多没钱,多冲动又懦弱,总之有个人认可自己的存在,自己就是幸福的。电影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剧照。



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,在复杂的情景里,基于场合和现有资源,总会做些取舍。这是人之常情。

比如,口味偏重,爱吃毛血旺、麻辣香锅的人,去拜访素食主义的朋友,那么也得暂时接受素鸡素肉、白菜豆腐汤的寡淡口味。

为整体利益,而承受适度的矛盾和冲突,这是成人世界里必修的功课。

可有的人,对于体验到自己的"言行不一、心口不一"过于敏感。

一遇到矛盾的情景,他们会自顾自地解释个半天,像是在忏悔,又像是要说服他人同意自己:

"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"

“我这么做,也有特殊的苦衷”。


周围的人,则觉得他反应过度、过于小心眼儿。他们嘴上不说,可心里嘀咕:

“我又没笑话你、嘲笑你,你干嘛那么不自信呢?

“我有必要听你这一通解释吗?"


心理学把这个过程称为"外化"。

即,把原本属于内在的认知或情感层面的冲突,投射到外界,用过度的解释、澄清,以此缓解内在的冲突感。

这么费劲周折的解释,显然不是他人的需要,而是解释者自己的需要。

他人不用和解释者做口舌之辩、直面他们言行中的矛盾,仅仅需要倾听和认同就可以了:

”你怎么做,我都能理解、我也能接受。

”只要你自己能接受,能放松下来,就可以了"。


面对猥亵迷案,兄弟们几个各有各的解释,以撇出嫌疑。电影《让子弹飞》剧照。



有的人,善于讲道理,而不善于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。

他们无意识中,把本来属于情绪、感觉的体验性话题,转化为认知层面的思辨性争论。

因此,他们貌似很讲道理,实则是为了掩饰和回避当下体验中的失控、无序,以及强烈的情绪唤起等等感觉。

他们"连珠炮、机关枪"式的辩解、论证,往往都与焦虑、痛苦、委屈等当下的情绪体验有关。

由于长期的情感隔离,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感觉,所以需要不断地在理智层面宣泄,本来应该在情绪、情感层面表达的主观情绪。

相对应的,他人对他们的观点、理念的认可与支持,也就被他们无意识地体验为"大家都喜欢我、大家都接纳我、大家都爱护我"。

朝韩两国的代表,都是忠肝义胆的爱国者,他们各为其主,却也心心相惜。韩国电影《特工》剧照。



过年期间,有的人"偷偷“给自己买了上等的手工佛铜像,供在佛龛里。

自打请了这尊佛,从不在朋友圈晒,走亲访友时,也从不跟他人谈起这回事儿。

这样的人无论说话、做事,只是为了解决问题,尽量保持内心的平和,不为攀比、更不为炫耀。俗称“低调、奢华、有内涵”。

就在同一个春节,就在大庭广众之下,却有人戴着大金链子上街,他们不怕横冲直撞招人烦,只生怕天气太冷、领子太高,把金链子给遮挡起来。

不管走到哪儿,都得给其他人看看;

不仅是让他们看,还要其他人摸一摸;

不仅要他们摸摸,还得问他们"这条链子,八万八,值不值?"

其他人,看着他瞪大的眼睛,又看见满嘴的金牙,识相一点儿的,赶紧低眉顺眼地说:

“呵呵呵呵,大哥真是豪爽。

“这链子成色好、造型好,份量足,配得起大哥这样的场面儿人。真棒!”


但是,我们传统中医养生,时常讲"缺啥补啥,补啥那是因为他缺啥"。

缺少自我认同,缺少自我价值感的人,往往装饰物越贵、越重,且越是苛求于他人对自己的"认同"。

下这么大血本,如果周围人还是不认同。他们要么瞪眼,预备跟你打架,要么躲在一个角落,"哐哐"拿墙撞头——哦,不,是拿头撞墙——以此缓解内心的卑微、无能、受挫的感觉。


印度土豪的大金链子,真是一绝。充分向外展现着,他们内在的空虚和匮乏感。



东亚,尤其是中日韩三国的人,特别好面子。也特别需要他人的认同。

他们好面子,不光是穿着打扮好看点儿、做事讲点儿排场,还希望其他人都来当观众,给他们叫好。

更有甚者,还强求他人也参与到集体表演中。以此,"火上浇油"般,给自己的面子,再涂上一层亮泽。

那时节,大家互捧臭脚、彼此吹嘘,好不热闹——这是自恋的狂欢、大家都倍儿有面子的盛宴。


而台下的人,或为了自保、或为了沾光,也只能入乡随俗、逢场作戏。

因此,台上的人,是最好的主演;台下的人,则是最好的群演。

大家都没羞没臊的嗨皮,也从彼此的丑态中,共享了"认同感"。


瞎道士抓妖怪,顺带来个“现场直播”,希望收割观众的掌声和赞美。可是,一旦在现实中受挫,那就成了丢人现眼的场合。电影《青蛇》剧照。



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传统,对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灵,依然有强烈的影响。

用"根深蒂固"、“写进基因”、“集体无意识”等词,来描述上至领导、下至平民对于权力的迷恋,似乎并不过分。

权力情结,意味着,有些人做事,不是为了钱、不是为了名望,而仅仅是享受控制他人、操控时局的爽感。

他们需要万众的膜拜与认同,恨不能让子民“早请示、晚汇报";天天打卡学习他们的观点,给他们的思想点赞,还要把他们的著述供起来,每日三炷香。

他们手下的人,越是整齐划一的喊:"天福永享,寿与天齐”“法驾中原,法力无边”,他们内心越是美滋滋、笑嘻嘻,哈哈哈哈,忍不住从梦境中就笑醒了,枕巾上都是哈喇子水。

他们需要这些快要酸倒牙的歌颂,来满足自己的"认同感",以此维持自己"攻无不克,战无不胜"的权力幻觉。


星宿老仙丁春秋,在比武作战时,还需要徒子徒孙们大喊口号,以绝对的认同,来支撑自己的权力幻觉。电影剧2013版《天龙八部》剧照。


2023年1月28日 初稿 1月29日 修改


【延伸阅读】

觉得自己特别没有价值没有存在感?


强大的内心源于什么?
作者:综合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